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立足山西资源禀赋 悉育考古文博人才-天天热闻

2023-06-22 04:52:13 来源:未来网


(相关资料图)

2016至2018年两年间,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师生参与了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的发掘与整理工作,该遗址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依托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习实训,致力于培养出具有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山大力量。

紧扣山西优势 凝练专业特色

考古学专业创办于197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考古学专业的十三所院校之一。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2018年成为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山西是文化大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排名全国第一。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发展的关键区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考古学专业以“立足山西、辐射全国、扎根田野、服务社会,开展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化遗产学教学科研工作”为建设目标,形成了北方史前考古、晋文化考古、北朝隋唐考古与艺术、科技考古四大研究团队。专业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到隋唐五代宋元明考古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创建了古建筑测绘等系列特色课程,《田野考古学》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在基础断代考古课程之外,还设立了《考古技术》等多门前沿与应用课程,形成了固基础、重前沿、强应用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得到高质量的专业训练。

扎根三晋大地 培养考古专才

考古学专业不断完善本硕博培养体系,2002年获得考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另聘请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云冈研究院等文博单位专业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及任课教师,丰富教师队伍,充实教学力量。

为缓解山西省基层文物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加强基层文博机构专业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基层文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学校与山西省文物局合作,增设考古学文物全科方向,为山西省基层文博单位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该方向融合了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四类专业的全科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文、理、工、艺等多学科知识、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新型高素质文博人才。聚焦基层文物工作者急需且必备的专业知识需求,侧重培养考古和文物建筑两个方向的全科人才。2022年9月招收第一批文物全科本科生112名。5年600名“文物全科”毕业生将扎根三晋大地,为山西本土文物保护和研究贡献力量。这在山西省文物保护史上属于首创,在全国文物系统亦属首例,力求为山西本土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提升基层文博机构专业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山西省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课堂到田野 练就过硬本领

考古学专业不仅需要扎实广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山西大学考古学专业具有国家文物局团体考古发掘资质,10名教师具有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具有丰富考古经验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带领学生深入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田野考古实践中,将课程讲授、实践指导、经验传授融为一体。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院的支持下,学院联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遗址建立了“山西大学吉家庄田野考古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高校考古实习工地中位列第6。自2019年起,考古学专业已面向国内外连续举办四届“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累计培养学员300余人。工作坊采取讲授与实地测绘相结合的方式,为推动石窟寺研究工作贡献有生力量,吸引了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师生参与。考古学专业师生还参与了长江三峡库区、黄河小浪底库区、南水北调工程等项目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以及历次山西文物普查工作,主持了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发掘、山西明代长城资源调查、大同吉家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泥河湾旧石器遗址调查及李汪涧考古发掘、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项目考古发掘、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大包墩遗址发掘等项目,通过考古实践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该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大学生文化遗产知识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本科生作品《云中记号—石窟新文创践行者》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山西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先后进入中科院、社科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继续深造。(通讯员:山西大学 瑄瑄)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社团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