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 | 成都:远方的人才 请你留下来!|今日热门
我省明确,到2025年将基本形成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作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的领头雁,成都用了哪些暖心政策、贴心举措为人才服务?来蓉的人才又如何施展专业所长,与成都“双向奔赴”?来看记者的报道。
【资料图】
谷雨节气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一批新繁育的水稻已在成都迎来今年的第二茬丰收。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其长: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我这个环境下,它的生育周期很短。在大田环境下它需要120—150天,在我这里大概50—60天就可以成熟。
让水稻的生长周期不断缩短,这是所有育种人的共同心愿。不过,让水稻的生长周期“打折”,这在全球农业领域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杨其长和团队在成都花3年时间做到了。
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在成都揭牌成立,杨其长从北京调来成都,成为一名“蓉漂”。这里的科研环境如何,人才政策有哪些?成都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服务,给了他答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 杨其长: 成都市支持研究所的发展,投入了10亿资金,建设了10万平米的实验办公大楼,同时每年给我3000万的科研项目支持。我觉得这在很多其他地方是很难想象的。
如今五年过去,让杨其长感到欣喜的是,研究所已经取得了数十项科研成果,科研成员也从11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64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成波: 我来成都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成都市政府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很暖心的支持和帮助,包括住房补贴,天府英才项目支撑。
除了引才和聚才,成都还大力鼓励企业和平台育才、留才。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专门为院内人才量身打造成长方案,形成了“一人一套成长计划”。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 科技创新部主任 吕岚春: 我们院里也形成了每个团队的小雁阵式人才布局,由行业的大专家悉心指导青年骨干的成长,帮助他们在行业当中去积累自己的行业声誉和经验。研究院也打通了人才的申报和职称晋升的渠道,解决了他们职业发展的路径问题。
作为全省首个校地合作单位,研究院成立7年来,已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5名,省级人才30名,天府英才人才190余名,全院员工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占比超过50%。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直流研究所所长助理 施健: 加入我们清华四川院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在加入这个平台之后我个人承担了十余个科研项目,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包括正高级工程师以及入选“峨眉计划”,期间也能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这些)给自己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心理满足。
截至目前,成都人才总量已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4435人。成都,成为不少人才干事创业的首选地。为了让广大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过得美,成都不断升级人才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升级为“优平台、营生态”,通过落户就业、衣食住行、项目配套等全方位服务,呵护人才在蓉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 邓春燕: 入住这个人才公寓,(我)整体感觉还是非常幸福的。这个区位很好,周边的配套也比较齐全,包括小区内部有我们的人才管家贴心服务,我觉得就是个幸福感爆棚的事情。
海归博士 吴华星: 成都是我回国的第一选择。成都市的各级人才计划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解决了我们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启动之难,持续性、全方位的人才政策,能够让我们安居乐业,心无旁骛地为成都的建设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