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热点:关心|薛寒:让乡村孩子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走上自己开花的路
编者按:北京姑娘薛寒从北大毕业后,没能从公关的工作中感受到太多价值,于是她投身公益,十多年来,去了十几个国内外的村子,给没学校的村子修学校,给随地大小便的孩子盖厕所,给被洪水冲断了上学道路的村庄修桥。
2020年,她开始在云南红河做乡村教育,那是她第一次看到乡村教师的工作状态,她想,也许可以通过网络让资源流通起来,让技术去打破地域的阻碍,让城里有爱心、有热情、有能力的人们和村里的孩子们建立起连接。
腾讯SSV搭建了一个数字支教管理平台,同时提供技术运营支持和课件资源,这让支教工作变得更简单。薛寒使用了这套数字支教平台后,她的云课堂已经覆盖了7所学校,今年会扩展到20所。
(资料图)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薛寒的故事。
我是北京人,本科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的广告,毕业后干了两年公关,觉得工作没有太多价值,裸辞了。24岁到34岁这10年,我去了十几个国内外的村子做公益,主要在柬埔寨,给没学校的村子修学校,给随地大小便的孩子盖厕所,给被洪水冲断了上学道路的村庄修桥。在办公室待久了,就觉得去村里干干体力活好开心,搬砖和盖房子,像玩乐高一样。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比如修一个干净卫生的厕所,改造一间旧的教室,小朋友马上就能用上。
我们是2020年来云南红河做乡村教育的,开始是在俄垤和规德海小学。第一年都是在做物资捐赠、调研和基建的部分,比如临时改建因为地质塌陷被紧急拆除的俄垤小学,给宿舍安玻璃、修床板之类。其实都在修东西,我们管它叫“硬体搭建”,没有涉及软性教学的部分。
对于支教上课,我们一直很谨慎。谨慎来自方方面面的原因:城市志愿者能不能教好呢?如果每个人过来随便讲一讲就结束了,会不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很多乡村学校没有电子屏,网络也不稳定,城里的孩子都不愿意上网课,觉得头疼、效率低,乡里孩子愿意上网课吗?我不是专业学教育的,也没有在小学一线的教学经验,不知道能讲什么,尤其乡村小朋友和城市小朋友确实不一样,之前我给他们播过一套少儿英语录播课,这些城里孩子听得很容易,乡村小朋友完全跟不上。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在云南红河这里深扎下来。但来了之后,发现这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很打动我们。最先接触的是村小老师,他们都好年轻,二十五六岁,特别忙,早上8点20上课,晚上5点钟放学,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常常一个年级一两个老师负责所有的课,像俄垤小学,基本一间教室五六十个孩子,光维持课堂纪律就很辛苦。
除了教学,老师还要管中午晚上提着几个桶去发饭,看晚自习,还要备课,批改60个孩子的作业。这还不包括如果今天有孩子突然逃学了,老师还得去找孩子。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乡村教师的工作状态,一下子让我觉得“天哪,这些老师好不容易”,但他们又很爱这里,爱这些孩子们,教学非常用心。我们有个老师,是个25岁的阳光男孩,学体育师范的,他教足球,给孩子们起了个名叫“光脚丫子足球队”,平时写体育教学教案特别认真。有一天我进他办公室,他一下子把东西收起来。我说你收啥?他说我画兔子呢,就特别简笔画的一只兔子。我说这是啥?他说我班上的孩子都说想画画,我也不会,就想练练,这样等会儿课后辅导可以带着他们画画。
这些老师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启发。之前我觉得教书难,顾虑很多,但村里的老师说,只要你们跟孩子讲东西,都是好的。乡村孩子的社交圈很窄,像规德海很多小朋友,可能从小爸妈就出去打工了,跟爷爷奶奶生活,全班就这10个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所以让他们见到,让他们敢于说话,培养他们的社会化、沟通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事。
孩子们也非常打动我。刚去的时候我老在山路土路上摔跤跌倒,很多村路没有保护,我有点恐高,就特别害怕。有一次孩子们带我爬山去摘野生蕨菜,要经过很多梯田的田埂,有个六年级的小姑娘一路拉着我,说,“你别怕。”后来我实在上不去了,就在下面等他们,他们就漫山遍野地喊:老师!老师!我这里有蕨菜!你能看到吗!一会儿小姑娘下来,手刮破了,她特别认真地看着我说:怕高老师,上面真的好高,我都有点害怕,多亏你没上来。后来他们就管我叫“怕高老师”。在学校的时候,他们恨不得从老远就冲过来说“老师好”,使劲鞠躬,90度鞠躬。
这些乡村的小朋友对我的关心,绵延了这一年的全过程。他们关心你,关心你的名字,关心你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关心你会不会给他们讲课。你会觉得他们真的是想学习,什么都想学。有一次我在操场边的窗台上捡起本书,讲世界名胜古迹的,里边有故宫,一问小朋友都没听过,他们特别好奇,问故宫在哪里,是不是很远,老师你去过吗,里边现在住的是谁。开始是几个孩子凑过来问,后来越围越多,最后感觉围了二三十个小孩儿。
所以我们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想,是不是有可能做支教。一开始线上和线下都想尝试,但线下对志愿者要求太高了,在村里一待待一年,很少有人有这个时间。我们就想,也许可以通过网络把资源流通起来,让人和人连接起来,让城里有爱心、有热情、有能力的大家把时间和精力贡献出来,让技术去打破地域的阻碍。我们当时做了挺多测试,至少要证明孩子愿意对着大屏幕学习,于是就把自己的投影仪带到学校去,晚上先放一个关于地球和宇宙的纪录片,看孩子们感不感兴趣。结果全校住校有一百多个孩子,来了七八十个,教室挤不下,大家就在室外一起站着看。在那儿站一个小时,孩子们都愿意。
孩子们接受大屏幕,村小的老师也愿意协助我们,开设备、联网、登陆、管理现场,现在我们有机会把这头的学生和远处的志愿者连在一起,只需要我们在中间做一些小小的工作就行,我们就觉得行,能试,搞!2022年3月份开始试着给小朋友上在线课,我在家连18寸的大屏,隔着屏幕看着教室里挤了十几个小小的小朋友,他们一起看着我。前面喇叭没出声,突然连上了,小朋友听到我在里边叫大家“上课啦!”他们好开心。那一刻我都觉得被治愈了。
远程上课,我最早是给他们讲百科知识类,动物、城市这种。有时也很打击我,他们连梅花鹿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还发现了他们认不得中国地图。这些可能城里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里人一起做绘本、上早教班,自然而然就讲到了,我们乡村的小朋友没有这个机会。其实你是在给他们填补很多本来应该知道,但没有机会知道的课。
从2022年3月到六七月,我们一直在想能给孩子上什么样的课,曾经想过要自己研发一些。到7月我收到一条微信,是个躺在微信通讯录里5年没有讲过话的朋友,她说,我现在在腾讯SSV,我们在做数字支教,你们是不是在国内做公益?那天我们正好开车去县城,山路上一直没信号,断断续续通完电话,腾讯说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课程内容,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还有管理志愿者的平台……完全说到我们心坎上了。
那时候我们在线这块一直处在测试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做好。后来发现,有了SSV数字支教,我们就非常有底气了。腾讯给了我们特别多资源,出钱,出力,还出了人。第一,它搭建了一个数字支教管理平台,我觉得特别新鲜,现在更新到五六版了。七八月我去腾讯办公室聊,还是非常初级的产品,当时SSV想知道一线支教老师的需求,我就一股脑儿提了很多,比如之前我是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志愿者,用excel表记老师的会议编码,微信去通知老师上课,有时好几个老师一起上课,我得一会儿跳进来一会儿跳出去,特别麻烦,我就说能不能有个督课功能,可以尽可能多看到每个班级上课的情况。
这个功能很快就上线了,界面非常清晰,我可以看到6个老师同时在上课,自由进出,每个志愿者也有自己的入口,可以在手机上看到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和公共课件的PPT,他们也会有专属的腾讯会议码,上课就开启自动云录制,我也可以直接去回看每一个志愿者老师的课。以前我只能靠口头一个一个问志愿者,你备好课了吗?现在登陆系统就看到所有课程进度了,这就是信息化。
SSV的同事还给我们建了个技术运营支持群,里面有17个人,提供技术的一对一服务,我遇到问题随时在里边提出,回复都非常及时,不管几点钟,总有同事跳出来支援我们。负责数字支教的产品运营还会和我们定期开会,每两周一次,看看上课过程中平台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他们有个专门记录问题的表格,里边也会有别的机构提出的问题,他们会随时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功能优化的优先级。很多时候是我们想要,很快就来了,像督课功能、“支教小队”功能,我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需求一个一个实现了。
另外,数字支教给了我们两门课的课件资源,阅读与表达(普通话)和职业启蒙,这些恰好是我们当时特别想要的。我们村是哈尼族,普通话发音也不太好,沟通也不太好,我们一直想说你把普通话学好,无论未来走向继续学习还是出去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不止这两门,后来还有了体育安全和美育课程。
还有志愿者,此时此刻我们有32个来自腾讯内部招募的志愿者在帮我们授课。有时上完课村小的老师会说,这些老师怎么讲得这么好,孩子们听得好认真。孩子们会追着问我,下次啥时候上课。
SSV数字支教帮我们把这个事情走到了一个我们之前没有想过能这么快、这么顺利的程度。现在我们的云课堂已经覆盖了7所学校,下学期会扩展到20所。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动作会比较慢,可能还在两三个学校慢慢耕耘。
这一路走过来,我越来越关心的是怎么去给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不是一味地让乡村孩子向往城市,而是去看看在乡村这片土壤里,什么才是真正让他们从中受益的东西。我们想的是帮孩子们更有准备地去面对一个充实的人生,这个人生不光是关于升学、关于知识,更多的还有品格的培养和面对未来的能力,就像每朵花都有适合的土壤,我们希望乡村的孩子们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走上自己开花的路。
这篇文章收录于腾讯SSV 2022年刊《关心》中。
为什么以“关心”作为年刊的主题?
正如
Pony在序言中
提到的,“只有我们对社会痛点,始终保持足够的同理心,也就是关心,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敏锐、活力与深度”。
他的这番话,更坚定了我们的初衷:社会价值创造的情感内核,就是“关心人”。
在这本年刊里,我们记录了一些合作伙伴关心社会问题、践行社会价值的故事,邀请了多位专家来谈谈“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应该怎么做;几位腾讯高管,也在年刊中和大家聊了聊他们心中腾讯的使命愿景与内在驱动。
年刊中更多精彩的故事与用心的思考,我们都会在腾讯SSV公众号中陆续刊出,敬请期待~